dvbbs
收藏本页
联系我们
论坛帮助
dvbbs

深圳健行者户外运动协会校友活动活动召集 → 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


  共有1543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

主题: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
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闻冰
  1楼 个性首页 | 博客 | QQ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 深色眼镜
等级:管理员 贴子:12461 积分:69188 威望:1000 精华:0 注册:2008/6/16
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  发贴心情 Post By:2009/9/15 21:11:39

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

怀化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.huihua.gov.cn 作者:黄清泉 来源: 更新时间:2007-11-19

    盘古洞及其文化遗存的发现,对研究远古人类生存与发展极具价值。许多专家学者称,这是一把开启创世文化的钥匙,打开了史前文化的库房。可以说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源。尤其是盘古不满现状,带领子孙走出洞穴,不断寻求新发展,开辟新天地,既创造了物质财富,开发了“五溪”及整个西南地区,实现了采集经济、渔猎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,又改变了古人类生活方式,推进了社会进步,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传承于后世的精神财富,即盘古文化,为炎黄文化奠定了基础,因而“五溪”及整个南方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。

    那末,盘古文化内涵是什么?

    (一) 巫傩文化

    沅陵的巫傩文化源远流长。据宋代朱熹考证认为:“《九歌》者,屈原之作也。昔楚南鄙之邑。沅湘之间,其俗信鬼而好祀,必使巫觋作乐,歌舞以娱神。荆蛮陋俗,词即鄙俚……屈原既放逐,见而感之,故颇为更其词……”。可见,其源甚早,屈原采风沅湘间作 《九歌》,正是吸取了民间祀神乐歌的形式,创作出极富表现力的新诗歌体裁,对后代的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 巫傩文化,实为祭祀文化,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,亦称巫教文化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曰:“楚人信巫鬼,重淫祀。”范文澜的《中国通史》载:“楚国的传统文化是巫官文化,民间盛行巫风,祭祀鬼神必用巫歌。……炎黄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史,苗黎族掌文化的人叫做巫。”苗黎族即盘古后裔,巫官文化源于盘古文化。巫傩文化分巫教文化、傩文化两个部分。

    巫教文化的主要内容:

    一是盘古祭天。盘古洞外的山顶,称盘古峰,有一处最原始的祭坛遗迹,那是远古人类祭天的地方,人称盘古祭天坛。盘古峰位置不是最高,但可一览周围百里山川,视野非常开阔,使人油然产生一种 “无限风光在险蜂”的豪迈气概。相传盘古常常在此祭祀天神,祈求苍天保佑子孙不被猛兽吞噬,不被病魔折磨,当然也祭祀雷神、雨神、风神。尤其当子孙离家去外地发展,盘古在他们走前走后必来此坛拜祀各诸神。虽然这属传说,不足为据,但可揣测祭祀之俗始于盘古,祭祀文化是盘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相传盘古峰还有一种石叫盘古圣火石,只要将此石相互碰击,就会爆发火花,取得圣火。这种办法比后来钻木取火要原始,却与盘古所处时代是一致的。至于盘古洞中的石灶,应该是若干代以后的事。

    二是祭祀盘古。西汉前,沅陵及“五溪”地区的土著人尊盘古是开天辟地的神,是化生万物的始祖,于是,家家堂屋神龛上立盘古大王天地神位,凡有吃食,必先祭盘古大王,然后自食。村村寨寨建有盘古庙、寺、殿、塔等供奉盘古神像,代代相因,直到1949年,部分庙宇遗迹犹存。苗族后裔果熊人,除家祭之外,还举族共祭,对盘古的崇敬尤为真诚。

    盘古死后葬于今沅陵县城沅水大桥南端凤凰山,山上苍松翠柏,果木成林,芳草幽香。建有盘古墓、盘古庙。每年七月二十五日(盘古卒日)、十月十六日(盘古辰日),不论是苗族、瑶族、土家族、白族等,还是汉族,不论是地方官吏,还是老百姓,都云集于此,举行公祭或朝圣,表示对开天辟地始祖的深切怀念。南朝齐黄闵撰《沅陵记》、 《武陵记》载:“武陵蛮七月二十五日祭盘古,獠类四集于庙,扶老携幼,环宿其旁,凡五日,祀以牛、彘、酒酥,樵歌欢饮而止。”《辰阳 (州) 风土记》“盘古寿终后,每岁七月二十五日,獠类四集于庙,扶老携幼,环宿其旁,凡五日,祀以牛豕酒酢,樵鼓踏歌,欢饮而还。”历代相沿,常盛不衰。据《中华古典文学文库·盘古开天》载:“楚国时,当地官史、酋长,仍传承‘荆湖南北路的人们以每年十月十六日为盘古的辰日’,在风凰山盘古庙举行公祭。” 隋开皇九年 (公元589年),首任辰州刺史樊于盖,亲临风凰山主持祭祀盘古大典,并与民众同吃辰州香寨斋粉、共饮明香米酒,祭始祖,拜圣君,祝丰收,保民安,留下“刺史尊巫教顺民意,五品升四品”的千古佳话。

    明香节是沅陵人祭祀盘古的特有形式。《辰州府志》风俗卷十四载:“十月朔日剪纸为衣,具酒肴奠于祖茔……是月望日农家祀五谷神,曰降香……”。“降香”,又名“跳香”、“明香大会”。于每年秋后的十月十五至十六 (盘古辰日)举行。村寨内一般都建有一座名叫“太”(汉译为庙) 的顺梁屋,有的叫“丰登殿”,供奉着360尊面目狰狞的吃斋的,“五谷”木雕神像 (传说,每神管一天,故有360神),“太”的门边一般书有“造化乾坤恩禄远,劈开日月世泽长”楹联,殿堂阴怖,平常为摆老人棺材和乞丐窬夜的场所。明香时,全寨人集中于此,欢乐两天。

    明香,各户按年轮流做头人,亦有由族长之主持。届时,即“跳香花” (野菊花) 盛开时节,村村寨寨,齐凑钱米做香豆腐 (水豆腐)、香糍粑 (糯米小粑粑)。香糍粑,一则为供品,二则馈赠巫师,三则族人分食。香糍供品式样有“宝塔式”,或酷似狗 牛、羊、蛇、龟等形状。

    明香节,由族长或头人主持,巫师执事,全过程分请神、酬神、娱神、送神四个阶段。巫事人村,吹牛角三声。明香即开始。祭的神有天王 (至大之神)、地王 (辟地之神)、人王 (生人之神)、谷王 (五谷之神)、山王 (众山之神)。巫师说,天王名太乙,地王名伏羲,人王名女娲,谷王名神农,山王名骑龙、骑虎、梅山……数不胜数,有360种之多。跳香舞按动作分,有铺坛、发牌、修宫宝殿、按桥、开天窗、开殿门、请神、娱神等多场。请神要先请“东方太乙”。巫师身着法衣,手持绺旗,南刀 (又名司刀)、牛角(弯似半边月的水牛角),边跳边颂祝词,时吹牛角,众人围观。头人或族长代表全族人民恳求神灵,感谢盘古赐福,祈求盘古神灵明年再赐吉祥,五谷丰收,全村平安幸福。到娱神这一场,锣鼓齐鸣,炮铳喧天,巫师狂舞,众人齐欢,场面极为热闹。狂欢之后,头人把锣一甩,男女老幼齐聚于明香殿吃香豆腐、喝香米酒,饮足吃饱而止。第二天,家家户户宴请亲友,相互祝福。感谢盘古赐福,祈求盘古神灵明年再赐吉祥,五谷丰收,全村平安幸福。

    傩文化  提倡信奉神明,宣扬因果报应。内容包括还傩愿、傩戏、傩技表演等。

    还傩愿,系苗族祖先祭 (傩)神习俗。其神包括天下之名山大川、五天五岳大帝、五官五盟皇后夫人、东山圣公大帝、南山圣母娘娘,俗谓圣公为傩公,圣母为傩母。此俗始于沅陵,盛行于沅水流域。还傩愿的内容很广,包括有因病痛而还者、有因求嗣而还者、有因生育而还者,有因升官发财而还者。祭品有单愿和双愿之别:单愿供粉粑。香米、猪羊各一;双愿则备猪羊各二,鸡鱼三牲。还傩愿一般由法师主持,主人点香烧纸,虔诚地顶礼膜拜,极表感恩之意。

    傩戏,又称傩堂戏,是由傩、傩祭、傩舞发展而来的,它原本是一种驱逐疫鬼的古老的巫术活动,逐渐增加娱乐性成分。傩戏是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,在中国古戏曲中成为一块活化石。傩戏表演要戴上木制面具。面具是这个剧种最突出的特色。正剧前后都有程序化的法事活动。因为它是作为宗教与艺术长期混合的产儿,所以傩戏一般都有宗教、神话的内容。傩戏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,一类为始祖戏,剧目如《搬开山》、《搬土地》、《搬师娘》、《搬先锋》等等;属于酬神还愿的剧种。一类叫正本戏。正本戏分为三种:大戏为传统剧目,如 《孟姜女》、《龙王女》、《七仙女》、《庞氏女》等;小戏为地方戏目,如《三宝舞龙》、《蛮八郎卖猪》、《观花教子》、《雷交锤》、《捡田螺》等;折子戏为传统剧目的精华部分,如《梁祝》、《庵堂会》、《楼台会》等。这些剧目民间喜闻乐见,深受欢迎。

    傩戏的唱腔多种多样,主要流行有12大调。傩堂腔有5大调,高台腔有7大调。傩堂腔带有浓重的原始酬神色彩,古风古韵,纯朴自然;高台腔曲调分明,情趣相兼,很容易把观赏者带入一个悲喜哀乐的情感世界之中。

    傩技  是傩文化表现形式之一。在民间祭祀活动中,巫师门把祭祀和高难度技艺作为祭祀前的表演,以增加祭祀的神秘感,其原意,一是表现先人的农耕文化中的娱神娱人竞技本领;二是以其高难的动作,达到驱邪逐鬼和为人解厄除难的目的。傩技有三四十种,主要有上刀梯、踏火海、踩火犁、衔红铁,吐红火、吃竹签、下抽锅、吃瓷瓶、藏龙卧虎等。福建、湖北、云南等地流行的傩技,内容大体相似,形式略有差别。

    上刀梯 (上刀山)  在坪坝里立一根高高的旗杆,杆上交错插着数十把锋利的长刀,刀刃向上,寒光逼人。由一巫师从下到上赤着脚板攀登。巫师一边吹着牛角号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,如走平川般爬至杆顶,真乃难以置信。

    踩火犁  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一项内容,就是把灼热的犁刀从炉火中挟出,排成一字长蛇,然后由巫师光着脚板从灼红的犁刀上走过。简直近乎神话,但又千真万确,令人惊叹不已。

    口吐红火  由巫师用手拿起一根烧红达1000度高温的红铁棒,送迸嘴里,可用牙咬,用舌头卷,红铁棒冒出的火苗,能吐能吞,令观者目瞪口呆。

    (二)龙舟文化

    沅陵是龙舟文化的发祥地,从造船、油船到赛船 (龙舟竞渡),从交通工具、生产工具到娱乐活动,从创造物质财富到创造精神财富,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,龙舟文化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沅陵社会发展史。龙舟文化的核心是龙舟竞渡,到底它源于何时?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。一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。二是祭祀开天辟地英雄——盘古。屈原,战国时期楚国卓越的政治家、爱国诗人。当楚国国势日弱之际,主张彰明法度,任用贤能;东联齐国,西抗强秦。后遭贵族集团子兰、靳尚等人的谗毁,被怀王疏远。因作《离骚》以抒怀。顷襄王即位后,屈原更遭贬斥,长期被流放沅湘一带,采风沅陵、辰阳、溆浦、芷江等地。顷襄王二十一年 (前278),郢都 (楚国都城) 被秦攻破后,屈原痛感国家之沦亡写下《怀沙》,于五月初五,怀抱大石,投汩罗江,以死殉其志。后来,湖南各地每年端阳节,人们便到江河上赛龙舟、投粽子,以慰忠魂。因而说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也并非不可。但是,从深层次考证,龙舟竞渡起源很早。《湖广通志》载:“龙舟竞渡,最早始于武陵”。史学家闻一多说得更具体:“拯救屈原的故事,最早的记载也只在六朝。而‘端午’这个节日,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。而它变为屈原纪念日,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。”因而闻一多推断:龙舟竞渡,应该是史前图腾龙的习俗。这与沅陵人以赛龙舟祭祀盘古为图腾十分吻合。屈原流放沅陵之际,耳闻目睹过龙舟赛的习俗。沅陵人以赛龙舟祭祀盘古有两种传说:一是传说盘古死于九龙山脉盘古洞下的荔溪旁,因倾盆暴雨,溪水猛涨,将盘古尸体从荔溪冲入波涛汹涌的沅水。其子孙获悉后,分几批人迅速乘几条木筏沿溪河寻我,边找边吆喝,相互争先,看谁最先找到亲人,直到河涨洲汊弯里才找到盘古尸体,然后葬于凤凰山。此后,盘古子孙回忆当时划木船,找祖宗的情景,约定每年五月初五前后,举行龙舟竞渡祭祀祖先的庆典活动,最早是在凤凰山沅水段竞渡,后来各在聚居地的河段中举行,于是逐渐演绎成流传世代的龙舟文化。二是传说盘古经过若干年繁衍,子孙越来越多,洞里的右床容纳不下了,于是盘古鼓励子孙走出洞穴寻求新发展。他们划着独木小舟,沿着盘溪而下,进入浩浩荡荡的沅水,开辟人类生活的新空间。此后,沅水两岸才有了人类,才有了船,才有了船边的码头和村落。应该说,两种传说的共同点,都是祭祀盘古,弘扬盘古开拓进取的精神。而世世代代流传于沅陵的《漫水神歌》中唱道:“人家赛舟祭屈原,我划龙船祭盘古”,更是对龙舟文化源头的佐证。

    沅陵龙舟竞渡,盛况空前。每年四月二十八,各“龙”纷纷下水演练,正式比赛时参赛龙舟多达数十余只,各乡各寨的百姓也纷纷拥入沅陵城观战,观者数万、十数万不等。龙舟赛前按红、黄、白、绿、黑、花编队。比赛开始,各色龙舟像离弦的箭,乘风破浪直往前冲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水手齐声高喊:“盘古、盘古,盘盘古”,声声催船奋迸,充分流露了对始祖纪念、呼唤之情。

    龙舟竟渡,既是对盘古的祭祀,又反映了沅凌人民激流勇进的精神,这种精神从沅陵传承到沉水流域,传承到大江南北,乃至中华大地每个角落,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    (三) 二酉洞文化

    二酉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举世罕见的文化现象,是对盘古文化的发展,世称中华文化圣坛。据《沅陵县志》载:沅陵县城西北30里处有二酉山,乃大酉山与小酉山之合称。小酉山前有酉水、酉溪相汇,悬崖峭壁,半山有洞其中,名二酉洞,高3米,宽12米,宽阔处约100平方米。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平常小山洞,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,成为名传千古的圣迹。成语“学富五车,书通二酉 ”即出于此。《庄子·天下》云:“惠施多方,其书五车”。清代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十六回曰:“大贤世居大邦,见多识广,而且荣列胶痒,自然才贯二酉,学富五车了”。五车,指五车书,形容读书很多,学识渊博,才华横溢。

     那末,二酉洞何时名传于世?据《舆地胜览》载:“小酉山石穴有书千卷,相传避秦人所藏”;《元和郡县志》云:“小酉山在酉溪口,山下有石穴,中有书千卷,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。”这里的“藏”与“学”,看似有悖,实则因果相承,可以理解为先藏后学。但是,据大量史料证实,二酉洞名传于世,应在唐虞三代,至少比秦人藏书早约两千年。具体说,二酉洞藏书包括三个方面:

    一是原始社会末期,黄帝 (轩辕氏) 派人把数千册反映当时创造发明成果的书简藏于二酉山,内容包括采首山之铜以铸铜鼎;作舟车以济不通;制指南车以示方向,其妻嫘祖始为养蚕治丝之法;其史官仓颉初创书契;羲和占日、常汉占月、臾区占星气;伶伦造律历;大挠作甲子;隶首作算数等等。这些书简是炎黄文化的精华,是中华文化的源头,而且对后来的楚文化。湖湘文化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。全国大小山洞千千万万,黄帝为何把文化成果运至千里迢迢的二酉洞而藏?据分析有两种可能:一种可能,黄帝深知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始祖,而大小酉山在盘古的发源地,他为了感恩报德,报答盛古恩泽,于是派人把书简运至这里,以示纪念,同时也告诫后人“喝水不忘挖井人”,不要忘祖,有类似我们今天“翻身不忘共产党”之味。另一种可能,黄帝的根就在沅陵,是盘古的后代,二酉洞就是他的祖先发迹之地,只是后来迁徒于黄河流域姬水发展,被尊为天子,也没有忘记老祖宗,且代代相传,有一点可以证实,轩辕氏有一支后裔游移到与沅水相隔一山的资水发展,资水以姓取名,即资水流域皆资姓。陈留《风俗传》载:“资姓黄帝后姓,……谭云益阳有资水,或其派裔。”所以轩辕氏从南方迁入北方是可能的。基于这一点,他把书简藏于祖先住过的山洞,有认祖归宗,光宗耀祖,传于后世之意。当然这与史书上的记载大相迳庭,而我又无确凿证据,姑以存疑。不过黄帝藏书于二酉洞,并非凭空臆造。唐尧虞舜时期,武陵贤者善卷,因得道而与尧、舜、禹齐名天下。他常隐居于大小酉山及溆浦 (“卢峰仙隐”,即善卷和卢真人奕棋、炼丹处)、常德等地,其主要任务有两个:一个是照看 (管理) 保护黄帝所藏之书简;另一个是在大小酉山开设讲坛,教民 (盘古子孙) 识字,施文化,开民智,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可以说善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者、传授者和维护者,也是楚文化、“五溪”文化的启蒙者、开拓者。世人深为善卷的人品与学识所感动和仰慕。他50岁时,尧帝南巡至枉渚 (今常德),拜善卷为师,请教治理三苗之策 (《吕氏春秋·下贤》);舜继位后,临驾大小酉山,愿“以天下让善卷”,善卷辞而不受 (《庄子·让王》):禹受命治水,拜见善卷,邀请他辅佐治水。善卷回答:“山野之性,无志功名久矣。况百岁衰龄,行将就木,何以出而驰驱?”这三件事,后来成为千古佳话。善卷为何辞而不受?主要还是强烈的使命感支配着他 潜心保护珍藏于大小酉山的古籍,及至终老大小酉山,今其墓犹存。

    二是西周时期,周穆王受善卷精神之影响,将王室的经典秘笈藏于二酉洞和辰溪县西南钟鼓洞。《湖广通志》载:辰溪有“藏书石室,在县西南钟鼓洞中,相传为穆天子藏书处”,内容包括唐虞三代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果及反映礼乐制度等书简。明正统中,有樵者入钟鼓洞看见不少书简,樵者禀告县令,县令急忙去取书,惜书皆随风飘散 (见《湖南通志》)。又据《湖广通志》载:“大酉山有周穆王墓。”即其晚年效法善卷,来大酉山修道,后终老于此。因而将书简藏于钟鼓洞极有可能。

    三是秦始皇三十四年 (公元前213),秦始皇以咸阳诸生,是古非今,惑乱黔首,从李斯 (丞相) 议,收天下之书,除秦纪及医卜筮种树之书,皆烧之,并坑杀儒生460余人,史称“焚书坑儒”。其时,朝廷有个博士伏胜,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,带领家将,偷偷将两千卷竹简 (禁书) 运出咸阳,后几经周折风险,经酉水进入黔中郡,慕名而来二酉洞,将竹简藏于洞内 (途经龙山里耶时,留下一部分书简)。直至秦亡汉兴,才将书简启出献汉。故有“嬴氏烈焰中,大力负之走,茫茫九有周,选胜于小酉”诗传世。

    当然,汉代以后,还陆续有人将书籍运藏二酉洞。20世纪40年代,老百姓还在洞内发现竹简和书籍的遗迹。

    正因为如此,二酉洞名声远播,成为历代帝王将相、文人学士高山仰止的圣地。有人断言,没有二酉洞藏书处,中国秦代以前文化、历史将全部湮灭,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将发生断裂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沅陵二酉洞,不愧是拯救中华人类历史文明的诺亚方舟。

    当然,盘古文化内容宏富,还包括独特的民俗文化及优美的神话传说,等等,这里只择取三个方面谈一孔之见。



能与你同学,是今生的荣幸!
闻冰80计算机
中国业余无线电台呼号:BH7OFZ
支持(0中立(0反对(0单帖管理 | 引用 | 回复 回到顶部
帅哥哟,离线,有人找我吗?
董旭华
  2楼 个性首页 | 博客 | QQ | 信息 | 搜索 | 邮箱 | 主页 | UC


加好友 发短信 校董
等级:普通校友 贴子:147 积分:1343 威望:0 精华:1 注册:2008/6/16
  发贴心情 Post By:2009/12/1 22:08:54

又学到一些知识!



董旭华99土木工程
支持(0中立(0反对(0单帖管理 | 引用 | 回复 回到顶部

返回版面帖子列表

盘古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








签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