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欢拍花,初到西藏,拎着“单反”,到处找寻着传说中的格桑花。虽不懂藏文,但从汉字字面上看,“格桑”这两个字透露出清新、高雅、芬芳。为我们开车的是个藏族师傅,听说我们要找格桑花,就指着路边的小野花说:“哪八个花瓣的就是。”“啊,这个就是?”我们有点失望,这种小野花在杂草中生长,漫山遍野的都是,即普通又平常,长的太对不起这高雅的名字了。
但藏民就是喜欢这种花,他们管它叫“格桑梅朵”,“格桑”在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,“梅朵”是花的意思。是生长在高原上最普通的花,杆细瓣小,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。可风愈狂,它身愈挺;雨愈打,它叶愈翠;太阳愈曝晒,它开得愈灿烂。在藏民眼里,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、最普通的一种野花。它寄托了藏族人期盼幸福、吉祥、美好的情感。
藏族人性格豪爽,全民信仰藏传佛教,追求真善美,绝大多数藏族人是善良、诚实、纯真、质朴的,这一点特别像格桑花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格桑花这样的出名,我喜欢格桑花。
八个花瓣的就是格桑花,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,风愈狂,身愈挺;雨愈打,叶愈翠;太阳愈晒,开得愈灿烂
很小的时候,妈妈在家里养过的灯笼花——情有独钟
嗨——我看见了,花蕊中有一只采蜜的蜜蜂
去浮躁才得宁静、除污浊才换清澈
远望米堆冰川,这里的冰川、雪域、湖泊、牧场、村庄、森林等融会在一起,景色美不胜收。它那圣洁、高傲、神秘、俊朗,在群山环绕之中显得与众不同。它在白云和湖水的映衬下,闪烁着银色的光芒。大地的精华,天空的灵性,仿佛都凝聚在它哪晶莹剔透之中。它是连接天地的桥梁,是连接心灵与神灵的纽带。
如果是晴天,在蔚蓝色天空的映衬下,银色的雪山格外迷人。只可惜我们遇到的是阴天,即使是阴天,远眺雪山也不会让你失望,它们藏匿在云雾中,忽隐忽现的感觉,变幻莫测的婀姿,仿佛在讲述一个神话,虽然遥远却令人神往,不虚此行。
记得十年前上玉龙雪山,感触颇多。许多人坐缆车上行的时候由开始的兴奋,慢慢地转为激动,再后来是紧张、恐惧,接下来是缺氧,最后干脆双目紧闭、等待死亡。也有胆大的,一直站立着,欣赏着窗外的美景——宽广的蓝天、浩瀚的云海、洁白的雪域冰川,人是哪样的渺小。我是居中者,胆不大不小,比较现实。我就是感觉到在三千米以下缺钱,在三千米以上缺氧!
圣洁的米堆冰川
经幡随风飘荡在雅鲁藏布江畔
令我震撼的是西藏宗教信仰对藏民的影响力,这是我始料未及的。进藏前应多了解一些西藏的历史和宗教文化,才能细细品味西藏。我十年前去过印度,几乎所有的印度人都信奉宗教。在印度可以感到宗教对人的影响力,印度是贫富分化极大国家,社会矛盾尤显突出,如果不是宗教的精神束缚,印度早已消亡。但佛教的发源地印度,很难追寻到佛教的痕迹,信奉佛教的人寥寥无几,也没有见到佛教的寺院,80%的印度人都信奉印度教。而佛教在西藏却被继承和发展,被发扬光大,西藏是全民信奉藏传佛教,藏传佛教对西藏人的精神束缚比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历史上许多种族都灭绝了,藏民族延续至今与宗教不无关系。信仰这东西是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都改变不了的。例如日本殖民化统治台湾五十年、殖民化统治韩国三十二年,日本战败后,台湾还是台湾,韩国还是韩国,而且都仇视日本,这就是民族信仰。我看西藏问题主要是宗教问题,是信仰问题,是精神层面上的问题。
在国外有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等等,最可怕的人是什么都不信,人没有信仰,精神就没有束缚,行为就没有约束,道德就没有底线,什么事都可以做。我们现在缺失的是信仰,汉族是一个"杂交"的民族,也是世界上极个别没有信仰的民族,现在谁也不信,只认钱,太恐怖了。文革期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为了政治,但那时是户籍管理,人是被“监管”的,所以没有出现大的社会问题。改革开放后,人口流动了,相互之间不熟悉,缺少了约束,做了违法乱纪的事,人不知鬼不觉,所以出现了假药、假酒、假食品等等“不可能”发生的事情。自己种的菜自己不吃,自己养的猪自己不吃,自己酿的酒自己不喝,为了利益不择手段,这样害人与杀人有什么区别。听说现在送礼最好的不是送钱,是每个星期给领导家送点自己种的菜,隔三差五再杀头自己养的猪,没有污染的那种,那才是"稀缺资源",有钱都买不到的----乱说的。
好文好景!还想去啊
眼光独到,视角犀利,文字隽美,勾引力无限啊!
毒害不浅! 哈哈、、、